首页 > 关注焦点 > 易经的智慧 > 教育与传承 文明得以延续
教育与传承 文明得以延续
「人性本善」是儒家一贯的想法,但孔孟从未放弃「教育」,可见人生来并不是十全十美的,才期盼透过教育能使我们变得更好、变得更加完美。因此教育的目的,在教人懂得什么是好?什么是坏?能够辨明是非善恶,懂得分寸拿揑。然而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,同样的教育,还真的唯有透过个别的勤勉与努力,才能使自己变得更为有用,活得更有意义。没有人能够养尊处优、平安过一生,早晚总要遇到起伏、或大或小的困难冲撞;难免会有挣扎、孤寂或落寞袭心的时候。在一次次人生的战场上,《易经》不像「孙子兵法」要您场场打赢、或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;懂得《易经》的人,追求的是「无咎」人生。一生没有过错、没有遗憾、没有后悔。过的心安理得,就是最高的理想。但容易吗?理想应该是一种可以达到的境界,当一步步筑梦踏实,逐步完成预设目标,就不再是梦想或幻想。而能将现实和梦想、幻想之间的距离拉近,主要靠的是智慧和聪明。但是该如何得到聪明、智慧?人往往需要靠「变」,才能在这五光十色、光怪陆离的世界活著,但能否活的悠闲自在、无忧无虑,快乐逍遥;不同的人,在紧要关头或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。往往一个人的心念里,好的坏的、善的恶的俱存;因此刹那间所做出的决定,或许会改变一生,(当然也同时会影响旁人,如:患者或亲友的一生)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要能为一个善良、高贵、更好的目的而去改变,方才不愧是受过教育的薰陶;所以必须是坚守原则的变,不脱离根本的变,保握「顺天应人」的准则。於是在刹那间,当灵光闪现时,要抓住做该做的事,并且是做对的事,好让自己能够快乐、让自己心安理得,让有缘相遇的人、或周遭社群皆能详和,同享得利。拥有快乐其实来自慈悲,能以慈悲心待人,用智慧眼看世间,人生的境界就会不一样。而教育必须做到通俗化才能普及,像宗教信仰要能够触动心弦、潜移默化,不知不觉中让人感动,主动做出会得到快乐、自在的选择,这才能展现出教育的功效。佛教界理解「佛法在世间、不离世间觉」,从而推动人间佛教,就容易达成「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」。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重要知识宝藏没有被保存流传下来,幸而《易经》经过圣贤先哲们的解释补充説明,让后世人还能够理解何谓卦象、以及卦爻辞殊胜深奥观念下的众多意涵。这些圣贤先哲和佛法推动者一样,都在想方设法尽到教育传承的责任,也正是教育家本该有的胸怀(图八)。如果空有一生的经验和学富五车的素养,没有任何著书立论、或留下影音讯息流传后世,文明发展必然断层无从持续。

图八 爱因斯坦认为:当摆脱教科书、丢弃听课笔记、忘了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,
所剩长久留存在记忆中的知识,才是真正的教育;
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对人格的塑造与养成,能使社会蒙利的教育。
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到本站推荐商品栏目关注「平哥聊八卦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