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無字天書到群經之首
相傳在還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,伏羲氏藉由觀察宇宙萬物的運行狀態,用陰陽符號,[以一畫為陽,裂成兩段為陰 ],來描述世間事物的變化(圖三)。伏羲先天八卦時期的《易》有如無字天書;透過卜筮者向神明問事,以求得的八卦(為三畫卦,一畫一爻,每一爻有陰陽之別,而成八種)卦象來預測占問事情(例如:戰事、政務、農收)的成敗與吉凶。先天八卦在天地(乾坤)定位之後,其卦序的排列呈現有如S型的波動,隱含了許多中國古典文明對宇宙和哲學的觀點,此即所謂伏羲「一劃開天,文明肇始」(圖四)。據說上古之《易》原本有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和《周易》;然而,前兩者失傳,惟有《周易》留傳後世。依據司馬遷的記載「囚羑里⋯,文王拘而演周易」。因此《周易》乃是出自周文王主編之《易》,將先天八個經卦,兩兩重疊而成六十四卦,並為每一卦寫下「卦辭」(對卦象的解釋),又經其子周公旦增添「爻辭」(對每一爻加上註解)所作的著述,成書大約是在西周時期。傳聞卦辭和爻辭的內容,不僅影響周朝的歷史,也深深影響到日後「詩經」等文學創作的風格。另據《史記》記載: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⋯讀《易》韋編三絕,曰:「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《易》則彬彬矣」。談及孔子晚年為了深入研究這部《周易》;同時,為了給弟子們講解這部妙書所闡述的人生哲理,不知翻閱了多少遍,竟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好幾回。在感嘆之餘,孔子為《易》寫下了評論和注釋;或說是由孔門後學,按孔子的傳授匯集成冊;因而,有了十翼(又稱易傳),成為對《周易》最具權威的解釋;更由於這十個篇章〈彖傳上下兩篇)、〈象傳上下兩篇)、〈繫辭傳上下兩篇)、〈文言傳〉、〈序卦傳〉、〈說卦傳〉、〈雜卦傳〉都受到保存得以流傳至今,才讓我們後輩子孫有緣可以讀得懂《周易》的奧秘。
圖三 「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」
《繫辭上》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。」《老子》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」
表示「道」涵陰陽,而陰陽沖和之氣,生成萬物。 (照片源自 小學易)
圖四 先天八卦乃從宇宙角度看待地球事物,由「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」得出;依卦序排列呈S形,表示萬物隨時處於變動狀態。
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到本站推薦商品欄目關注「平哥聊八卦」!